您目前的位置:资源中心>教学资源>正文

《古诗二首》学历案

《古诗二首》学历案

设计者:温江区玉石小学 魏燕

专题一:问题导读,对比学习——学习主体课文《古诗二首》

主题与课时

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《古诗二首》 ,二课时

课标要求

1、  能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2、 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,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。

3、  阅读时要认真体会作者的本意,但也可以质疑、验证和批判。

学习目标

1、独立认字学词,认字1个,写字2个;理解“千寻、不畏、遮望眼、缘”等词语在文中意思;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。

2、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、背诵并默写古诗;自主预习,借助工具书弄请词句的意思,学会互助学习;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。

3、体会身在最高层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,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。

评价任务

1、完成课堂活动一,DO1

2、完成课堂活动二,DO2

3、完成课堂活动三,DO2

4、完成课堂活动四,DO3

5、完成课堂活动五,DO4

资源与建议

 1、可通过拼读教材中的拼音,或查阅工具书,独立学习本单元要求学会的生字和新词,分别完成两篇主体课文的摘录笔记。

2、《古诗二首》抒发了两位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峰的感叹。《登飞来峰》和《题西林壁》这两首古诗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,蕴含哲理。《登飞来峰》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。1050年夏,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,途径杭州,写下此诗。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。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,抱负不凡,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,寄托壮怀。同时也蕴含了一个哲理:只有站得高,才能看得远。《题西林壁》是苏轼在1084年,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壁墙壁上的一首诗。全诗不仅有对庐山雄起壮观、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。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,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、符合实际的认识,就必须站在客观地立场上,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。

学习过程

课堂活动一:自读古诗,读通诗句

一、自学生字,检测自学情况。

(一)预习任务安排:

1、搜集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。

2、借助工具书弄请词句的意思,自学生字、新词。

3、试背诵。

(二)信息链接:

资料(1

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(1050),当时他三十岁,由鄞县(宁波)县令改任舒州通判。他向往“见日升”,“身在最高层”,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。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: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,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,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,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。

飞来峰又名“灵鹫峰”,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,有“东南第一山”、“武林第一峰”等多种称呼,为西湖“八大景”之一。2.整体感知:(以习题形式呈现) “龙”到底是什么?

资料(2

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,游览庐山。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,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。《题西林壁》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,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,并借景说理,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,如果主观片面,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。描写山的诗歌:1.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(王之涣:《登鹳雀楼》)2.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。(孔子)3.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(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)4.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。(王维:《鹿柴》)5.《望庐山瀑布》《大林寺桃花》

王安石简介 :

 王安石(1021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抚州临川(今属江西)人。宋仁宗庆历二年(1042)进士,初知鄞县,有政绩。嘉祐三年(1058)上万言书,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。神宗熙宁二年(1069)任参知政事,次年拜相。他积极推行新法,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,以期富国强兵,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。晚年退居江宁(今江苏南京),封荆国公,世称荆公。卒谥“文”。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,主张文学必须“有补于世”,他的散文雄健峭拔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诗歌遒劲清新,著有《临川先生文集》等。

(三)预习自测:

1、我认识了“庐”“缘”这两个生字。

2、我会朗读这首诗。

课堂活动二:自学交流,解释古诗

1、自读,大致了解每句诗的意思。

2、出示4人小组自学提示:

   (1)每人读诗中的一句,

   (2)解释这句诗的意思。

   (3)提示重点字的解释。

3、小组汇报自学情况。

 (1)读诗,分诗句解释大意,提示重点字义。

 (2)指名解释整首诗古诗大意。

课堂活动三:对比学习,深入理解

1、 自由读两首古诗,发现其共同点。(朝代、“只缘身在”诗句相同、借景明理)

2、 对比读两首诗,体会不同哲理。

1)两首诗都是在写景,景与景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?

《登飞来峰》中的景给人一种“高、宽广”的感觉

A、 学生可以抓住诗中重点字、句谈体会,如:峰、千寻、见日升。

B、 结合感受有感情朗读:自由读——指名读——齐读。

(出示图并配以古筝背景音乐)

2)《题西林壁》中的景给人一种“移步换景”的感觉。

A、学生可以抓住诗中重点诗句谈体会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真面目。

B、教师播放庐山风景录像,给学生以视觉冲击,感受庐山的不同景致。

C、出示补白练习:从远处望,庐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从近处看,庐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从高处俯视,庐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从低处仰观,庐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3)出示图片并配以古筝背景音乐,学生有感情朗读:自由读——指名读——齐读。

4)同一座山,为什么诗人看到的景不一样?

学生通过读两首诗,从诗中找出答案。(只缘身在最高层   只缘身在此山中)

5)诗人站在“最高层”和“此山中”的感受一样吗?

A、学生结合诗句谈感受。

B、男女生对比读两首诗,读出不同的感受。

1、  补充课外资料,体会诗人索要表达的情感。

1)补充资料1:《登飞来峰》

引发学生、启发学生思考:为什么飞来峰的这些美景诗人都没有描写,而单单只写了飞来峰的“高”?(体会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,以及对于自己未来充满着雄心壮志的情怀。)

配乐朗读:指名读——齐读。

2)补充资料2:《题西林壁》

 体会苏轼登上庐山,豁然开朗:要认识庐山之美,需要跳出庐山,宏观地看,再微观地看;综合地看,再局部地看。世上很多事都是如此。苏轼有这样的胸怀,所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,都能心胸阔达。

 配乐朗读:指名读——齐读。

课堂活动四:回到整体,梳理全课

1、 小结:两首诗中,诗人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不同的景致,不同的景致使我们有了不同的感受。揭示“角度”这一主题。

2、  背诵两首古诗。

3、  总结学法:抓住诗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对比学习;通过了解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。

课堂活动五:拓展背诵,升华情感

1、 背诵古诗

2、  默写古诗

3、  运用对比的方法品读:《泊船瓜洲》与《登飞来峰》;《大林寺桃花》与《望庐山瀑布》

4、   

【检测与作业】

一、读《登飞来峰》,按要求填空。

1、《登飞来峰》的作者是      时期的大政治家、大诗人、散文大师          ,被称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

2、“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”一句采用(     )手法,点明飞来峰、千寻塔的高峻陡峭。

3、《登飞来峰》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可多写一句)

4、《登飞来峰》的前两句、后两句各侧重的是什么?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5、《登飞来峰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二、读《题西林壁》,按要求填空。

1、《题西林壁》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。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,处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、俗话说:“当事者迷。”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,请填在横线上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三、从《题西林壁》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( )

A.对复杂的事物,只要看到一方面,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。B.对复杂的事物,应多角度观察,多方面调查了解,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。

C.对复杂的事物,既要多方面观察,调查了解,又要亲身去体验,去分析。

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,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,因此,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
学后反思

错题整改区(即使错误也美丽,但前提是知错就改)

1.我的错题号

 

2.出错原因

 

3.改正

校园公告